瑞士和中国最大的区别 ,不在城市,在乡村。我住的两个村 ,都有自己的村刊。二号店所在菲丽苏尔村Filisur的是季刊。不厚,全是村里各行各业的老乡自己业余写的东西。
Filisur村这期村刊上 ,鲁滋写了一篇回忆他曾祖父的文章,这个出生于1840年的曾祖父Johannes Schmid竟然曾是我们客栈掌柜……文章里说 ,他做什么都不顺,经营我们店经营得不好 ,后来转给了下一任掌柜 Valentin Accola……据我所知 我是我们客栈第十任掌柜?他还买下过隔壁村的weiss kreuz酒店……后来也转给了Accola……
我有些感慨 ,就这样和一个1840年出生的人有了一些直观联系。看着他曾孙描述他经营不善的,想起我自己新接这家店时手忙脚乱的窘境,在心里向这位老掌柜致敬:) 并悄悄告诉他:去年(2016年)我跟着您马上就八十岁的曾孙摘过蘑菇……村小报上全是村民写的自己的回忆,村里的活动,村里各种琐碎 ,倒看不出什么文采,但内容非常实在,接地气。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八卦热情 填补一部分精神需求……第一页开篇前言大概是村刊主编写的。第二页就是汇报村里谁新出生了,然后是庆祝一堆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家的生日 这次有四个;最后报告谁去世了。我这样的外来人因为不熟悉这些人,不感慨,但村老乡还是会略微感慨一下的。
还有一页, 是对八十多岁老夫妻写的他们同学今年六月聚会的情况,还贴了一张他们在学校时的集体照,里面的人现在全是82,83,84……今年聚会时 有一个老爷子住我们店,最后一排左数第三个。写这篇文章的老太太 是前排左数第四个,她夫妻俩两年前在我们店过的八十岁生日。而老公82年前 出生在我们店。因为老公阿姨当时是我们店掌柜,他妈妈当时都住在我们店里。
很多来旅行的人 感受到中瑞两地乡村的区别,以为是在干净和清洁度的区别上。那确实是最明显的表象。表象实际是背后的一些东西的区别的反射。那些背后的区别,很难用一句话说明,能说出来的全是细节和个例。我想,中瑞乡村的区别, 大概要到中国乡村 也开始注意留存自己的历史印记时,会真正缩小。